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院士专家工作站
干货!赋能台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院士专家这么说
发布日期:2022-09-09 15:14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市科协

9月7日,我市举办科创中国·科学家企业家创投家峰会暨全国学会智汇浙江促共富推进会,邀请院士专家“授课”,现场干货满满,亮点颇多。为进一步从院士身上“引智引能”,本端采访部分与会院士,请他们为台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支招。一起听听,院士专家都说了些啥——

科技成果产业化

环境和人才是关键

——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旭

院士名片

张旭,中国科学院院士,神经科学家,现为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医学院院长,长期从事神经系统疾病的分子细胞生物学机理研究,系统性地研究了慢性痛的背根节和脊髓基因表达谱,发现了内源性钠钾泵激动剂等新的痛觉信息调控系统,为临床镇痛及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类脑智能科技又称“类脑计算”,是希望通过研究人类大脑的工作机理模拟出一个和人类一样具有思考、学习能力的机器人的前沿技术,涉及生物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医学、数学、信息科学、人工智能等众多领域,是引领产业革新、智能化、数字化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为实现生产效率、精度上的提高,台州高新技术企业积极朝着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其中就参考了类脑智能科技的研究。

9月7日的峰会上,张旭针对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科技发展方向做出报告。

“人类大脑是最为复杂的信息系统,对人工智能技术存在重要的启发意义,特别是信息和医药产业,类脑智能科技的应用十分广泛。”张旭坦言,近年来国内专家从事脑科学与计算科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在生物和人工神经网络、脑机接口、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处理器、类脑智能计算技术等基础研究与技术应用方面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今年,我市启动海洋经济发展暨临港产业带建设,其中“五大产业城”构想便是围绕数字和科技来打造集群产业,高新企业、产业将成为台州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类脑智能科技或能带动本地企业加速智能化转型。

“要让类脑智能科技等高新技术研究成果产业化,环境和人才是关键。”张旭认为,产业基础、先进设备是培育高新技术发芽的优质“土壤”,而高新技术人才是高新技术在各领域“开花结果”的重要支撑。

台州是制造之都,高新技术企业不在少数,可高新人才的引和留问题一直存在。对此,张旭建议,打造“小时圈”,拉近高新技术人才与台州的距离。

张旭说,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有着大量科研力量,随着高铁网络的成熟,其科研人才的覆盖范围也将进一步拓宽,若政府在交通上能够宏观统筹布局,将技术与产业的时空距离进一步缩短,将大大提高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成功率。


流程工业智能化

提升效能,促进“双碳”

——访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余艾冰

院士名片

余艾冰,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副校长,研究方向为颗粒科学与技术和过程工程,主要包括颗粒填充、颗粒及多相流以及计算机模拟与仿真。


流程工业主要包括石油、化工、钢铁、建材等原材料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如何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解决流程制造中的资源、能源利用率和安全环保问题,从而推动流程制造绿色化、低碳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是实现流程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9月7日,在台州举办的精密制造城产业创新发展论坛上,余艾冰作题为《流程工业智能化及其在“碳中和”中的应用:计算颗粒技术及其应用》的报告。

“流程工业的智能化,既要有丰富的理论和模型积累,又要懂得生产现场的实际工况,更要结合设备工艺控制与机理模型,才有可能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把控与优化,并最终实现生产流程的协同优化。”余艾冰说,流程工业生产全流程的智能化,对过程自动化中基于数学模型或因果数据的建模、控制和优化提出了挑战,而工业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为流程工业提供了实现整个生产过程智能化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数学模型对过程设计和放大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能有效实现流程过程的设计、控制和优化。”余艾冰表示,不妨借助数学模型来提高对过程的基本认识,用低于多尺度工业试验的成本去研究不同变量对操作的影响,以评估工厂试验结果,帮助确定试验条件。

显然,工业过程智能化有利于传统过程工业工艺优化、节能降耗、增效减排等,具有巨大经济、环境及社会效益。

余艾冰带来的案例显示,许多工艺过程因为采用了计算机模拟与优化技术,让能效提高了5%-10%,节省了数十亿美元成本,并大幅减少能耗和碳排放,促进碳达峰和碳中和。

“信息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是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要推进重点行业智能转型升级,而流程工业的智能化正与之契合。台州企业,也可以寻找合作机会,引入机理模型-数据驱动模型结合下的智能化,实现增效与节能环保。”余艾冰说。


宏观布局

培育特色产业链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校堃

院士名片

李校堃,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教学名师,温州医科大学校长,细胞生长因子与蛋白制剂国家工程中心主任,生物医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30余年从事细胞生长因子再生与系统调控研究,在细胞生长因子与疾病研究上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解决了系列理论与产业化技术难题,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FGFs细胞生长因子研制成功并投产的国家。为烧伤创伤、慢性创面及糖尿病并发症等急性救治及国防战备提供重要治疗手段。


科技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提高综合国力的主要驱动力。

“发展科技,关键是‘人’。没有人,好的想法、好的项目都沦为空话,很难去落地。”李校堃院士表达了对人才的重视,也对人才提出了高要求,“理论研究人才,要耐得住寂寞;工程技术人才,要发挥工匠精神;高校人才,从事教学的同时,能主动并且愿意与企业合作。”

李校堃认为,台州作为一座创新创业求发展的城市,一直十分重视对青年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在各领域各层次倾力扶持。台州是民营经济的发源地,若能从宏观角度统筹布局,充分发挥人的力量,将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打造特色产业,从而促进台州高质量发展。

“现在各地都在科技创新,力度很大。但每个区域需要有自己的特色,有产业基础,才能顺利推进。台州有着出众的产业基础,要结合自己的特色产业,运用好上游人才的力量,统筹布局打造全新的模板。”李校堃以华海药业为例,表示台州医药产业经过从原料药到制剂、新药几十年的累积、发展,如今已有雄厚的基础且形成独到的产业特色,在生物医药领域和大健康领域大有可为。

如何培育特色产业以及打造产业链?李校堃提出,首先,企业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能以上市作为终极目标,而应该打造企业的全产业链,增强抗风险能力。其次,政府要打通上游链、人才链、产业链、市场链、创新链等,从产业源头上进行赋能,从顶层、深层谋划精准的产业支持政策。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