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技人才
科技追梦人 | 毛鑫礼:患者的需求就是科研灵感
发布日期:2022-06-13 09:30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市科协

人物名片:

毛鑫礼,浙江省台州医院副院长、恩泽消化病分院院长,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

擅长消化系疾病的诊治及内镜介入微创治疗,特别在消化内镜微创治疗早期消化道癌等方面有着独特治疗手段及创新性。先后参与开展20多项科研新技术、新项目。


每周日傍晚6时,是毛鑫礼和“小伙伴”们雷打不动的科研学习时间。最近,他们正在对“人工智能模型提高食管早癌检出有效性”课题进行数据分析,准备论文撰写。

预防早期食管癌术后狭窄、提高消化道早癌检出率、内镜治疗相关技术研究……长期从事消化病学临床和科研工作,毛鑫礼带领团队开展了多项学术探索。“临床发现的问题,就是我们研究的灵感和方向。”毛鑫礼说。

01解除吞咽之“痛”

2019年 ,毛鑫礼主持开展“自体黏膜移植预防早期食管癌ESD术后狭窄”的研究,并获得浙江省重点研发技术项目支持。开展这一研究,正是为了解决临床中遇到的问题。

“对早期食管癌患者来说,ESD(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安全有效,是最佳治疗方案。”毛鑫礼介绍,“但是,会有一定比例、尤其是病变范围较广的病人,缺损创面在愈合过程中容易形成食管狭窄,导致患者进食困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连口米饭都咽不下去,这种痛苦常人无法想象。”

为患者解除病痛,正是支撑科研团队前行的动力。三年多时间,研究团队共完成了近百例自体黏膜移植治疗,将患者自体黏膜移植到术后缺损处,术后食管狭窄率明显降低。

毛鑫礼和她的团队还从学科交叉中获取创新思路,将脱细胞真皮基质及创面保护胶应用于内镜术后创面修复,进一步降低了食管狭窄的发生率。

02紧盯一个“早”字

早诊断、早治疗是癌症防治的“金规律”。怎么做到这个“早”字,学问可不少。

“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五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一旦到了中晚期,比例就会大幅下降到30%左右。”

2015年,我市早期胃癌检出率仅有10%,远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毛鑫礼作为发起人,成立台州市消化道早癌筛查中心,担任胃癌免费筛查项目首席指导专家,将先进的消化道早癌诊治技术应用于筛查。2019年,毛鑫礼团队成功将早期胃癌检出率提高到40%,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最近,毛鑫礼又组织消化内科李少伟博士等人,研究食管早癌诊断的‘新式武器’——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人工智能食管检查模块。

“简单地说,就是把收集到内镜食管病灶图像和影像资料交给人工智能系统,让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从像素级分析病灶图像,直到它能敏锐地捕捉到高风险病灶。”毛鑫礼介绍,有了人工智能的辅助,可以帮助资历较浅的内镜医生在内镜下识别不明显的食管高风险病灶,让患者受益。

03只为一份责任感

毛鑫礼每天都很忙碌。分管台州医院的教学管理,主持消化内科临床和科研工作,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加班。

“常常在晚上12点以后,还能收到毛院长的工作回复。”消化内科学科秘书袁行健说。

作为台州市医学会消化道早癌学组的负责人,毛鑫礼每季度还要召集各医疗单位,对早癌发现率、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数据进行分析,探讨疑难问题,研究技术改进。

消化道早癌的确诊,消化内镜检查是首选方案。毛鑫礼和同事们借助恩泽内镜培训学校,定期开展消化内镜规范化操作诊疗培训,带动基层医院内镜诊疗技术的全面提升。

在毛鑫礼看来,单枪匹马的力量总是有限,要让更多的患者受益,就必须提高更多同行的整体水平。“既然当了医生,总得有这样一份社会责任感。”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