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县开展“银龄”科普行动 助推银发共享数智 | |||
|
|||
数字时代智能化服务迅猛发展,如何不让“银发族”掉队,共享数字红利,是科普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截止2020年底,仙居全县60岁以上老人有10.4万余人,占全县人口比例20%。仙居县深入实施“银龄跨越数字鸿沟”专项科普工作,构建覆盖全领域、全方位、全流程的智慧助老网络服务体系,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融入“智慧社会”、乐享“智能生活”,真正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依、老有所为。 一、集成资源,因材施教,增强老有所学获得感。一是学政治比觉悟。借助“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网络学习城、一键懂科普等平台,筛选出一批优质政治理论学习资料,及时推送给广大银龄学者。今年上半年,开展银龄线上党史知识竞赛,为答题满分的20名银龄学员颁发“学习达人”电子荣誉证书。二是学技能比应用。注重网络操作技能学习应用,在线下教学的基础上,通过“网信仙居、“仙居科协”等平台,开设“e+银”、“银享生活”、“银龄跨越”等专栏,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高频事项,定期发布“应用操作”等教学视频,提升老年人用网水平。今年以来,已发布教学视频27期,开展擂台赛6期。三是学才艺比素养。注重文艺素养熏陶,搭建“银趣无限”线上学习平台,针对老年人感兴趣的排舞、摄影、棋类、健康养生、短视频制作等推送教学视频、学习资料。今年5月份,开展“庆百年党建、展银龄风采”老年健身系列活动,吸引1200多名银龄群众参加。 二、开放共建,互助共赢,彰显老有所乐幸福感。一是开展“特色方言”互动促学活动。利用本地方言特色,开展银龄特色科普,解决部分老年人听不懂普通话的难题,便利老年人学习认识能力的提升,并针对老年人“学得慢,忘得快”的学习特征,统一使用字号大、图片清、步骤全的专用培训教材,让老年人在培训后能够随用随学,随学随会。截止目前,“银龄跨越数字鸿沟”科普专项活动已服务有需求老人5124人。二是开展“银里共享”联谊交流活动。构建网格化“银里共享”联谊交流平台,定期组织开展网络文化沙龙活动,让老年人面对面交流心得感悟。部分老年人还以“师傅带徒弟”形式积极帮助身边的朋友,让不会的老年朋友尽快跟上老师步伐。目前,已建立“银里共享”网络交流群组50余个,每个群组都配备至少1名专业导师,组织开展线上线下交流活动300余场次。二是开展“银龄风采”趣味比赛活动。依托社区化专业化网络群圈,分层分类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竞技比赛活动。如农村文化礼堂广场舞大赛,以线上选拔的方式,比选出15支优质队伍参加全县“永远跟党走”广场舞展演活动,通过GO仙居、掌上仙居进行网络直播,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欢迎和广泛好评。 三、量身定制,精准帮扶,提升老有所依安全感。一是数智惠老,硬件先助跑。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普惠活动相融合,联合中国移动仙居分公司开展“移动惠老、智能助跑”千台移动智能机赠送活动,为全县有需求的老年人开办专属优惠号码卡,捐赠4G智能手机,实现“银龄触网”唾手可得。截止目前,已捐赠4G智能手机1000台、号码卡1000张。二是助老服务,平台来定制。将党史学习教育与助老志愿服务相融合,广泛招募“帮银团”科普志愿者,针对高龄、病残、失能老人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和点亮“微心愿”活动。3月以来开展帮扶活动200余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00余次,点亮“微心愿”180余个,让老年群体共享“共同富裕”发展成果。三是健康救援,要事要特办。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民生项目升级相融合,创新打造智慧社区慢病服务试点,借助“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实现老龄高血压患者健康实时管理。目前,人民医院福应院区进行互联网院外管理老年患者60余人。 四、发挥余热,引领风尚,体现老有所为价值感。一是“银发网红”唱响时代“主旋律”。积极吸纳各行各业老年人才,培养储备一批有影响力的红色宣讲师、视频主播等“银发网红”,宣讲革命故事、引领文明新风尚、弘扬优良传统,为构建文明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其中“文大妈”系列短视频,被浙江卫视、新华社等媒体报道,累计播放量达137万次。二是“银色哨兵”充实瞭望“前沿哨”。根据老年人热心肠、空闲多、分布广的特点,把具有较强热点研判力的老年人作为“银色哨兵”,参与网络舆情信息和社情民意收集、网络正能量宣传等工作,进一步提升网络舆情和社情民意快速发现、快速上报、快速处置能力。目前,共有“银色哨兵”82人遍布全县20个乡镇(街道),今年以来上报舆情信息200余条。三是“银耀仙城”助力发展“好帮手”。组建红色党建宣讲团、民营经济助力团等10支“银耀仙城”科技志愿服务团,参与农业产业帮扶、乡村振兴、民营企业等各行各业工作,推进社会健康良好发展。 (仙居县科协 周莹莹)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