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技人才
我在路桥扎下了根—记台州市路桥区第三人民医院外科主任商秀涛医路历程
发布日期:2020-04-10 09:02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路桥区科协

 

位于路桥区横街镇的区第三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刚建好不久,但前来看病的人已经有不少。医院一楼的门诊大厅摆放着医院专家的介绍,其中最醒目的,便是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商秀涛。他从内蒙古呼伦贝尔大雁镇来到路桥,已有20个年头。这20年里,他亲历了路桥区乡镇卫生系统的发展变迁,也亲眼见证了路桥20年来的巨大变化。

如今,和商秀涛一起来的8名医生都在路桥扎下了根,且一直都在横街镇中心卫生院、也就是现今的路桥区第三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工作。他们9个人,谁都没有离开一路见证医院的发展,商秀涛由衷地感到高兴和自豪。

人才大引进

商秀涛是作为人才引进来到路桥的。之前,他在煤炭部下属的大雁矿务总局医院工作。那时,大雁矿务总局医院属二甲医院,职工一共有800多人。回忆起来路桥工作的原因,商秀涛说,是路桥原横街镇中心卫生院的老院长通过熟人联系到了他。那时路桥建区不久,医疗资源短缺,特别是缺乏高水平的医疗人才。许多病人都选择到杭州或省外的大医院去看病,但实际上就算到了大医院,也未必能对症找到适合为自己看病的医生。商秀涛深切地感受到了路桥当年的求贤若渴,最后下定决心,放弃多年的业务积累和习惯的生活,来到路桥“重新建档”。那一年是2000年,商秀涛37岁。

到了路桥以后,商秀涛才发现,这里跟他心中的样子完全不一样。虽说已经撤镇建区,但大部分区域其实还是农村,横街镇中心卫生院门口甚至还是土路,百业待兴。虽然医院对他们很照顾,安排了专门的专家楼,但生活还是不太方便。商秀涛说:“去一趟城区,还要搭乘别人的电瓶车,到处和人打招呼,搞得像去旅游一样。”与生活条件相比,更紧缺的是医疗卫生条件。当年的横街镇中心卫生院,医生们平时只能看看感冒、发烧等小毛病。医院的设施也比较陈旧,像样的手术室都不具备,更别说做手术了。而商秀涛他们一下子过来9个人,实际上相当于一整个团队,包括普外科、内科、妇儿科、五官科、麻醉科、护理部等。来了以后,整个医院的技术实力一下子上了一个大台阶,很快就开始接受各类病人,并在医院开展手术治疗。商秀涛他们的到来在路桥医疗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没多久,横街镇中心卫生院的一些手术水平甚至能赶上当时的“三医院”。但商秀涛表示,真正让他开心的,是后来路桥的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快速发展。“感觉自己能够参与到这一进程之中,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商秀涛说。

改变,也意味着机遇。期间也有很多医疗机构找过商秀涛,但他选择留在横街,而且不仅是他,和他一起来的8名医生也都没有离开。2018年,路桥区第三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的新大楼落成并投入使用,路桥的整体医疗环境补上了重要的一块。可以说,商秀涛盼这件事,盼了20年。商秀涛和当年一起来的8名医生,都坚守在这家医院。其中有一名五官科的医生已经退休,现在又返聘上岗,还是五官科的“核心人物”。“我们整个团队至今抱团奋斗,为路桥的医疗卫生事业作贡献,这是这些年里最让我温暖的事”商秀涛说。20年来,商秀涛在路桥安了家,也安了心。回想起当年的选择,他无怨无悔。

挑战大手术

刚来的时候,商秀涛他们面临着两大难题:设备缺乏、人才不够。他清晰地记得,他来到路桥的第二年,也就是2001年,接到了一位因矿山塌方事故而生命垂危的病人,姓吴,金清人。当时病人的伤情非常严重,肋骨多处骨折、腿骨骨折,心包损伤、肺损伤、双侧膈肌破裂……商秀涛二话不说,立即为其开展手术抢救。整台手术一共做了五六个小时,包括开胸、开腹、双侧膈肌修补、心包修补等。商秀涛说,本来手术不需要这么长时间,但当时给他当助手的医生还都是生手,对于手术过程都不太熟练,大部分医生连阑尾、疝气等手术都没做过。商秀涛一边做手术,一边口头指挥,脑子里在思考着每一个细节步骤,同时两只手不停进行手术操作。最终,手术顺利完成。

然而,病人的情况并没有伴随着手术的成功而彻底好转。 虽然术后病人的生命体征总体稳定,但就是脱不开呼吸机。当时医院仅有的一台呼吸机,还要供麻醉科使用。为此,医院立即购入了新的呼吸机,帮助其维持生命,但病人的呼吸能力一直没有恢复。不得已,病人转到上海医院,住了几个星期,积蓄很快就花完了。没办法,又重新回到横街。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商秀涛向医院提交了最后的治疗方案,建议由横街医院继续全力救治。在随后的一个多月里,商秀涛和当时与他一起来横街镇的老乡佟叶轮流值守,24小时看护,除了白天的日常工作之外,夜里就睡在监护室,一天一夜一班,就像陪伴家人一样,但还是没能帮助病人完全恢复呼吸能力。没办法,病人的家属最后选择了“硬脱机”,回到家用简易的呼吸机继续观察治疗。商秀涛不放心,又跟去他家,指导他们怎么布置房间,怎么使用简易呼吸机,怎么处理像卡痰这样的紧急情况,怎么日常陪护病人。之后,又经常到他家去探访。没想到的是,回到家半个月后,这名病人奇迹般地恢复了,至今身体还健康良好。

这件事情在当时的路桥引起轰动,让商秀涛这批从内蒙古来的医生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也让横街镇周边的父老乡亲开始对医院树立了信心,愿意就近就医。

2005年,商秀涛在横街镇中心卫生院,实施了路桥区首例胰头癌根治手术。这名病人不仅是横街镇中心卫生院的一位职工亲属,还是一位台胞。在来横街就医之前,病人辗转到过上海等多个大城市的医院做检查,拍影像,医生都建议他留院做手术。但经过横街镇中心卫生院职工的推荐,这名病人和商秀涛联系上了。商秀涛在电话里和他进行了详细沟通,建议来横街做手术。从医学上来讲,普外手术里,胰腺癌手术属于级别最高的手术之一,病人身体里的胃大部、胆囊、胆管、十二指肠、胰头部分都要切除,同时还要做好胃和肠道、胆囊和肠道、胰腺和肠道三大吻合。最后,商秀涛他们成功完成了区医疗事业发展上的一个“首例”。而这对70岁的病人来说,也是一次生命的挑战。

承担大责任

“时代在发展,医疗技术在不断创新,我们也要不断学习进步。”这是商秀涛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唯一让商秀涛担心的,是乡镇卫生院的平台有所限制,自己的技术无法有新的突破。但事实上,新的学习依然在开展。就在前两年,商秀涛到邵逸夫医院学习了微创技术,由于做过大手术,手上的“活儿”是不会丢掉的。回来后,商秀涛就开始在路桥区第三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开展乳腺癌微创手术,一直都很成功且从未出现过医疗事故。商秀涛说,基层医院其实很辛苦,医生都很忙,不仅要值班,还要做专家门诊、做手术,都属于“全科医生”,常常没有休息。但看到人们能就近就医并得到及时救治,商秀涛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经过商秀涛和全体医护人员的努力,该院一度在技术、设备、业务量等方面领先于路桥的卫生院系统。也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商秀涛就被推荐为政协委员。之后,又被推荐为市政协委员,至今已任两届。这些年来,商秀涛更是努力学习党的理论、政策和方针,不断提升自己的履职能力。

商秀涛是蒙古族人,因此在政协里属于少数民族界别。平日里,他会积极参加少数民族联谊会的相关活动,为民族团结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为基层发展发声。

由于职业原因,商秀涛平时最关注的还是老百姓的看病难、看病贵,以及基层医疗如何更好发展等问题,这些年里,他提出了不少的意见和建议,有些被采纳并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回想起来,我和另外8个从内蒙古来的医生,将自己最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横街乃至路桥的医疗卫生事业。要说有什么遗憾,我还是那句话,没能将自己的技术完全发挥出来”商秀涛说。

如今,路桥的医疗环境有了大跨越,路桥的发展也令人欣喜,对于商秀涛来说,在这里生活了20年,已经不能简单用“第二故乡”来描述这份情感了。“工作岗位上继续尽心尽力争取发挥更大的作用,利用自己的专业服务好病患,这也是我们能够为健康中国做的努力,也是身为一名政协委员的本分吧。”商秀涛的言语之间,是满满的谦逊。

                     路桥区科协 陈志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