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技人才
大棚蔬菜种植的先行者——记台州市路桥区蓬街镇蔬菜协会会长杨礼池
发布日期:2019-01-09 16:43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路桥区科协

    在路桥,说起杨礼池大家都并不陌生。这位在农业领域拥有一番作为的种植大户,目前在蓬街的菜地面积就有120亩,名字就叫“杨礼池家庭农场”。而说他是路桥大棚第一人,也确实不假,因为他的的确确是路桥第一个搞大棚种植的。

  一、大棚种植先行者

  杨礼池搞大棚种植,时间要追溯到1984年。那一年,跑遍四川、吉林、内蒙古等地,随父养蜂3年的杨礼池回到金清老家,开始尝试大棚种植。

  为什么要搞这个?“因为养蜂赚不到钱嘛。”杨礼池说得格外直接。赚不到钱,就得从自家的三亩地里“讨生活”,但光种粮食,想要过上好日子,简直天方夜谭。那时,虽然分田到户极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每家每户的产量都逐年提高,但是,光吃饱,那还是穷,想过好日子,就得再找门路。

  回忆当时的条件,杨礼池说,自家只有一幢祖上传下来的低矮木瓦房,一家几口人都挤在里面。 养蜂工作亦是辛苦,常年在外奔波,住的只是窝棚。 他还分析出,全国各地,到处都有养蜂人,而且蜂蜜可以放很长时间,没有任何竞争优势。

  养蜂没有好未来,该谋一条什么样的出路?虽然初中都没有毕业,但自幼就爱学习、爱钻研、爱读农业杂志的杨礼池,在杂志里看到了蔬菜大棚种植技术,眼前一亮。

  “我能不能试一试?”一颗种子在杨礼池心中萌芽。 “当时的交通条件还比较落后,蔬菜不属于耐储耐运的农产品,因此市场相对好做。”他还是蛮有把握的。

  于是说干就干,杨礼池在自家3亩承包田上,首先开始种植大棚蔬菜。要干就干和别人不一样的。他经过思考,决定种植反季节蔬菜,抢在别人之前一个多月上市,谋求高额回报。因此,他从西安买来早熟的种子进行试种培育。番茄一般要到六月上市,而杨礼池希望,他种的番茄四月份就能成熟。

  结果,第一年下来,杨礼池试种的多个品种只有一个成功。但就是这一亩地的早熟大番茄,让杨礼池净赚四五千元!这下,杨礼池知道自己走对了路。

  就这样,杨礼池种植大棚蔬菜赚到钱的消息不胫而走,年纪轻轻的小伙子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胆识,让周围的人刮目相看。他的叔叔、伯伯们立即登门拜访,求教种植技术。周边的农民也前来讨教。

  杨礼池丝毫不藏着掖着。他积极向周边的农户普及大棚种植技术,只要他知道的,都有问必答。他还组织周边农户凑份子,一起采购优良的种子。

  而在新品种的种植培育上,杨礼池更是一直走在前头。周边的种植户基本都是跟着杨礼池,杨礼池种什么,他们就种什么。而尝试的风险,都落在了杨礼池头上。

  杨礼池也因此被誉为“农业致富”带头人,历年来更是收获了一箩筐的各种荣誉。

  二、转型升级领头雁

  到了1988年,杨礼池的大棚又有了一次大提升。

  新的大棚有一人多高,人可以站立在大棚里作业。这不只是工作环境的改变,而是切切实实给杨礼池带来了收益。

  然而,种植大棚蔬菜也不总是一帆风顺。最要命的,就是病害和市场的不确定性。杨礼池说:“引进的品种可能不适应这里的土壤气候,培育就会失败。遇到一些新的病害,应对也是难题。还有就是蔬菜不适销对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烂在地里。”

  杨礼池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从新疆引进茄子品种,结果因为表皮呈黑色,本地市场不接受,一年的辛苦全部白费。但他并没气馁,一方面积极向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学习各种技术,一方面依然积极尝试种植新的品种。

  上世纪90年代,杨礼池带着一群搞大棚的,到外地考察。来到杭州四季青市场周边的农地,发现他们种的蔬菜品种,远不如自己的。“他们那个时候种田的还都是一些老农民,而我们是年轻一代,可谓头脑灵活,年富力强。”杨礼池更有信心了。从此,他瞄准了杭州、上海等高端市场,更加积极地投入蔬菜品种的开发。

  “茄子上市的时候,从田地里批发的价格就达五六元一斤,运到杭州则要卖到每斤十几元。”要知道,那可是上世纪90年代。

  1996年,杨礼池试种大棚苦瓜成功了。那个时候路桥人还没有吃苦瓜的习惯,大多数人连见都没见过。一开始的时候,都是新路桥人在购买,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活力满满的路桥就已经吸引到很多外地人来寻求财富。

  但没多久,路桥人就发现了吃苦瓜的种种好处,百姓的餐桌上也因此多了一盘绿色健康的食物。

1999年,路桥区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试点。杨礼池承包了30亩,开始规模经营。2002年,他又在如今的蓬街镇流转了120亩土地,成为了路桥名副其实的“农业发展领头人”。

三、科普服务促致富

蓬街镇是路桥区的蔬菜种植大镇,全镇规模以上种植农户达100多户,面积达13000多亩。如何合理选择种植品种,实施精准有效的管理,及时掌握市场信息,一直困扰着蓬街镇的蔬菜产业发展。在区镇科协的指导下,2014年5月,杨礼池创建了蓬街镇蔬菜专业技术协会,首批66户种植大户成了该协会的会员。协会成立后,杨礼池先后邀请省、市农技专家到协会举办蔬菜种植技术讲座,如一年四季如何布局各类蔬菜品种的种植管理,如何有效合理地做好病虫防治和土肥的使用,如何做好产、供、销各个环节的管理等。为使农户及时掌握蔬菜种植管理销售等信息,协会建立了微信群,杨礼池把一些党的农业政策、蔬菜种植技术知识、市场行情、天气信息、病虫防治等等及时提供给广大种植户,帮助广大种植户提高种植效益。几年来,他带领会员先后赴山东寿光参加中国农技协举办的蔬菜种植培训班,赴福建厦门市中夏种子有限公司考察学习,引进新品种。通过学习培训,使广大种植户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技术,找到了差距,同时引进了一批蔬菜新品种在路桥种植,并取得较好的收益。协会成立以来,先后举办培训30多期,发送各类信息近千余条,来自蓬街及周边的蔬菜种植户纷纷前来要求参加协会,以分享协会的技术、市场、信息等服务。

四、功夫不负有心人

  如今杨礼池的大棚,早已今非昔比。土地的耕作靠的是微耕机,浇水靠的是喷淋设备,还有病虫害的防治、湿度温度的控制等,走的都是智能线路。更重要的是,他坚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农业的根本,在于土壤的质量。”杨礼池说。他采用“亲土栽培”的有机种植技术,坚持不用化肥农药,收割后剩下的作物回田翻耕,保证土壤的肥力。这种从土地里“摸爬滚打”出来的绿色农业技术,经受住了市场的检验,这或许才是最有希望的有机农业。

  独特的种植技术使得杨礼池的小番茄味道特别鲜美,成为名誉全国的优良品种。最早的这批,田间批发价就要七八元一斤。

  同时,杨礼池更是和许多大专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引入各种先进技术和品种,不断进行更新迭代。 “一些种子是从荷兰、日本、以色列进口的,譬如这种金黄色的小番茄,名字叫‘夏日阳光’,价格要十几元一微克,是黄金价格的7倍。”这个令人咋舌的数字,杨礼池说的轻描淡写。

  如今,党中央号召“乡村振兴”,鼓励发展农业综合体和家庭农场,杨礼池依然是干劲满满。在率先开展大棚种植三十多年后,他的农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金光灿灿”。

“国家的支农扶农力度越来越大,我们农民的日子也一定会越过越好。”杨礼池说这话的时候,笑容显得格外灿烂。


 撰稿人:陈志兵、庄向娟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