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县中国长寿之乡原因探究
延年益寿是人类的理想 ,是历来中外专家学者非常关注和着力研究的问题,也是古往今来人们永恒的追求和向往,特别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长寿。在第二届“中国长寿之乡”认定中,仙居县成为台州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县份。
那么仙居人之所以健康长寿秘诀到底在哪呢?
近年来,仙居县每年组织有关人员通过发放高龄老人情况调查表,连续开展评比表彰仙居县十大长寿村和十大健康长寿老人活动,对全县百岁老人逐一实地慰问、座谈、了解情况、搜集资料、拍摄图片等,从科学上对仙居人长寿原因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分析。
气候适宜 环境优越
气候适宜,四季分明。仙居地处北纬30°附近,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地处东南沿海,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2℃,1月份平均气温5.9℃,7月份平均气温28.2℃。历年平均降水量1443.8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降水日数164.8日,年均日照时间1785.5小时,日照率42%,年均蒸发量为1429.5毫米,无霜期246天。优越的生态条件造就了仙居宜居、宜游、宜业的特质,为人们提供了理想的生活环境。
河道纵横,生态优越。仙居境内河流纵横,水资源丰富,永安溪、盂溪、十三都坑,构筑成一个庞大的水网,河流湖泊面积达到160平方公里。永安溪是仙居的母亲河,西起安岭,东下临江,横贯仙居全境,全长144公里,被专家喻为“幽谷溪流、清澈见底、终年不枯”。据专家分析,永安溪水质达标率为100%,与临海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水质全流域达到Ⅱ类,“水清、岸绿、滩洁、景美”的永安溪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目前,依托永安溪而建的76公里生态绿道已初具规模,成为了市民锻炼、休闲的好去处。置身田园郊野,移步换景,每一步都有绿意相伴,每一节都会有风景相随。
森林密布,空气清新。仙居县土地总面积300万亩,林地面积24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7.9%,森林蓄积量达555.5万立方米,拥有良好宜居的生态环境。境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9座,其中括苍山米筛浪1382.4米、青尖山1043.6米,米筛浪更是浙东第一高峰。全县建有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境内负氧离子含量高达2.1万个/立方厘米,在神仙居景区更是达到了8.8万个/立方厘米,堪称“天然氧吧”。负氧离子作为“大气维生素”,能有效促进人体新陈代谢、预防流感、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食物优质 营养均衡
仙居纬度偏低,气候宜人,光照时间长,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春夏雨热同季,秋冬光温互补,适宜多种农作物和动植物的生长繁育。境内生物资源种类丰富,仅国家级保护动植物就达数十种。当地许多名特优农产品久负盛名。
仙居杨梅富含蛋白质、糖、果酸、钙、铁、葡萄糖、果糖、柠檬酸、苹果酸和多种维生素,经农业部果品及苗木质量监测中心检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0.9%—14.6%,可滴定酸含量为0.97%,维生素含量为15.23mg/100g,具有消暑生津、利尿健脾、解渴止咳、增进食欲、促进消化等天然医疗保健功能。仙绿”和“仙”字牌仙居杨梅多次被评为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
仙居高山蔬菜1.5万亩,主要有红茄、辣椒、四季豆、西兰花等10类40多个品种。由于生长环境优良,空气新鲜,水源清洁,品质好口感好,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多,成为保健蔬菜。
仙居有机茶色、香、味俱佳,1993年被评为“浙江名茶”;2001年被评为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金奖”。
仙居黄花菜条长色鲜,肉厚味醇,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黄花菜又称“忘忧草”,中医认为,食用黄花菜可以使人“心平气和、无忧虑、没烦恼”。
仙居板栗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脂肪和糖分等,营养价值很高,生食、炒食、煮食、烹调菜肴均宜。
仙居三黄鸡有“中华第一鸡”之称。“仙黄”牌仙居鸡系列多次被评为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金奖产品和国家无公害产品、浙江省名牌产品。
仙居“山里珍”肉嫩鲜美,滋阴补肾,独具山珍野味之自然特色,素有“动物人参”、“仙鸟珍品”之美名,富含脑磷脂和卵磷脂,健脑、补脑、增强记忆效果显著。
仙居番薯干黄中透红,味道清香甜美,有很高的葡萄糖和维生素A、B含量。
仙居猕猴桃为全省12个猕猴桃基地县之一,野生果品资源分布广泛。因其维生素C含量在水果中名列前茅。
此外,还有仙居花猪、河蟹、雪鳗、竹荪、萌菜、白术、蜜梨、豆腐、永安溪溪鱼、酸梅汤等令人垂涎的独特食材。五味调和百味香,益寿多食生态粮,丰富的养生动植物资源为仙居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长寿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文化丰富 人文广博
仙居地处山区,千百年来人们聚族而居、刀耕火种,过着耕读传家、邻里和睦的田园生活,保持了热情淳朴、刚毅坚韧、敬老爱老的道德传统。环境造就了文化,文化促进了健康,有助于调和心态,延年益寿。
源远流长的慈孝文化。仙居的慈孝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社会基础。“仙居山川清淑,代产伟人”,“自明季以来,孝子自爱其亲,悌弟自友其兄”,“孝烈之风,求之宇内,未可多得”,“然既其有实,名必归焉”。翻阅各类史籍,可以感受到浓烈的慈孝之风盛行于仙居,各类孝举薪火不断、世代传承,成为古代仙居社会绵延不绝的道德象征,并且相沿弗衰,由此铸就了生生不息的仙居慈孝文化。据统计,《光绪仙居县志》共载有“孝友”人物21人、“贤孝”人物11人、“节烈”人物470余人,加之散布于县志“儒林”“宦业”“忠义”“一行”等章节的诸多孝子,仙居古代慈孝人物可谓是灿若繁星、照耀千古。据载,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福建陈襄担任仙居县令,以劝善惩恶、广教化而厚风俗为己任,先后作《劝学文》和《劝俗文》。
慈孝文化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古代仙居社会秩序的稳定器,成为推动仙居社会向前发展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动力,同时也成为仙居文化深厚隽永的添加剂。古代仙居慈孝文化与千年仙居人文精神已然水乳交融、浑为一体。近年来,仙居县抓住了传统文化中最核心、最容易被群众接受的“慈孝”精神,着眼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和建设“两富”浙江,积极开展“慈孝仙居”创建工作。实施“以文化人”“典型感召”“全民践行”和“制度督孝”四大模式,全面发动,全民践行,努力创建慈孝村居、慈孝机关、慈孝企业、慈孝学校。涌现出最美妈妈王雪娟、最美母亲严雪花、最美奶奶金冬梅、最美兄弟吴春勇、最美媳妇季一婷、最美女儿俞仙红、最美女生朱耀婷、最美男生曹贵林等仙居新二十四慈孝人物。如今,“慈孝仙居”的创建,为原本丰硕的仙居人文精神文明加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在社会管理创新、农村养老和留守儿童关爱、精神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创建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推广和借鉴意义。
特色鲜明的养生理念。仙居得名就同神仙文化渊源甚深,在这方神奇而美丽的人间仙境里,诞生了“沧海桑田”“东海扬尘”“脱胎换骨”等成语典故。仙居山川颇多仙气。《嘉定赤城志》载,仙居境内的括苍山余脉韦羌山小山系,又名天姥山,传说为仙人天姥所居。据《尘外记》、《神仙传》、《宝藏名山记》等书记载,自东汉末开始至三国两晋,先后有徐来勒、王方平、葛玄、左慈、羊愔等道教名家来仙居修真或得道成仙,仙居俨然成为当时国内著名的道教圣地。众多高道长期在仙居生长、生活,也把“清静无为”“返璞归真”“道法自然”等养生思想根植于这片土地,形成特色鲜明的养生养老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道家养生饮膳法,本于饮食有节,求其相合相生。自东汉太极法师葛玄炼丹括苍洞天以来,在一批批前来修真的高道的影响下,道家养生学和养生术开始在仙居大地逐渐传播开来,其蕴含的“饮食有节”“饮食适中”“六味以淡为主”的养生内涵对当地传统饮食有着广泛的影响。
发育完备的集镇文化。东晋永和三年仙居置县以来,当地文化娱乐生活得到迅速发展,旧时全县行政区划,城内设坊,东西各五坊,合为十坊。城外自西至东,分为三十八都。县治内分东门街、西门街、南门街、北门巷,当时林立着的豆腐坊、风水馆、开水房、杂货店、理发店、佛堂、旅店……至今东门古街还留有当铺、大富地、侍卫府、关老爷殿、小祠堂等古老建筑。旧时县城逢三、六、九集市,说书的、唱戏的、卖膏药的、卖杂货的,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不仅如此,位于城西50里处的皤滩古镇,早在公元998年,因水路便利成为永安溪沿岸一个繁华的集镇。经过了千年的历史沉淀和积累,皤滩至今保存着一条由鹅卵石铺砌成的“龙”形古街。街旁有唐、宋、元、明、清、民国遗留下来的布局精美的民宅古居。古镇店铺林立,店牌字号比比皆是,当铺、钱庄、茶楼、酒肆一应俱全,至今还保存着“何士里学士府”“陈氏祠堂”“胡公殿”“春花院”等建筑。附近还有桐江书院,是东南理学正渊。无论是仙居县城的明清古街,还是皤滩古镇的商贸古街,无不展示了仙居传统文化的旺盛生命力,极大地丰富了当地人们的业余生活,成为仙居大地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真实缩影,成为仙居城乡居民精神生活的真实写照。
快意人生的优美民歌。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流传着高亢嘹亮的山歌,铿锵有力的劳动号子,优美抒情的小调,滋养了种类繁多、风格独特的仙居民歌。仙居民歌是当地山民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浙江省乃至中国民间音乐的一件标本,具有很高的历史学、社会学、音乐史学和音乐素材的价值。仙居民歌流传至今并被收录《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仙居卷》的有65 首。作为古越国的属地,仙居民歌具有越地山歌“越调”的共有特性,同时又兼具鲜明的地方特色,其风格吟诵性强,动声长言,情绪爽放,再加上方言演唱,其声也别,其言也特,自成一格。2002年,中国首届南北民歌擂台赛在仙居进行,59岁的当地文化站干部陈建青荣获“中国十大歌王”美誉。当地民间有“饭养身,歌养心”的说法,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繁重的劳动生活中用自已喜闻乐见的音乐,抒发自已对生活的感受,以此来丰富自已的文化生活,使民歌成为自已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同时,这些民歌或粗犷雄豪,或轻柔舒愉,或娓娓长叙,让人们心情舒畅、少忧少虑,有效排遣了痛苦、忧郁、烦恼等心理疾病的侵扰,成为一剂特色的“养生药”。
绿色发展 养生福地
仙居县委、县政府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打造六张名片,建设中国山水画城市,推动养生福地建设。今年6月,一个建成后可以容纳两万老人居家养老,项目预计总投资20多亿元的“全国养老爱心护理工程示范基地”落户仙居,这是浙江省首个县级“全国养老爱心护理工程示范基地”。
发展绿色农业。仙居县创建全国绿色原料粮标准化生产基地6万亩,依托台创园主平台共引进项目21个。建立了全省首家股份制合作农场,被评为全国百个农技推广示范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油菜花观光带、杨梅观光带和葵花景观带入选“中国美丽田园”。
发展旅游业。全力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扎实推进旅游国际化步伐,大神仙居景区正式开放,游客服务中心投入使用,5A景区和国家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工作进展顺利,成功承办第十届浙江山水旅游节、仙居·波兰文化旅游节、八届浙江油菜花节、九届中国杨梅节,我县被评为“浙江省十大养生福地”和“2014最佳乡村旅游度假目的地”。
净化城乡环境。近年来,国家生态县和省级“森林城市”成功创建,“多城同创”“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城乡综合整治工作强势推进,美丽乡村精品区块、精品线、精品村建设成效明显。成功列入了全国中小河流综合治理重点县、省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投入使用,县城市污水处理厂一期二组通水运行。入城口绿化改造提升工程、城区主道路绿化工程全面完成,市民公园投入使用,城区休闲绿地不断增加。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快推进,永安溪绿道示范段完成建设,并与盂溪绿道全线贯通。
优惠政策 完善服务
制定政策。相继制定出台《仙居县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仙居县高龄老人补贴制度》、《关于深入推进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2014—2016年)》等重要文件,对老年人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老年人福利保障、社会救助等体系日臻完善。
2014年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81.09%,职工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9.74%,新农合参保率达99.2%,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100%。全县60岁及以上城乡未纳入职工养老保险的老年居民每月能领取 80元社会养老金。在此基础上,年满80至89周岁老年人,每人每月享受高龄补贴30元;年满90至99周岁老年人,每人每月享受高龄补贴60 元;10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每人每月享受高龄补贴500元。百岁老人全部建立档案,每年组织两次走访慰问及上门免费体检服务。
完善设施。先后建成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老干部活动中心、乡镇敬老院、“6199村级公益食堂”、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等一批起点高、设备齐、条件较好的老年人居住休闲活动场所,每年开展一系列文化、体育、教育活动,丰富老年人生活。
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农村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室)418个,总投资4500万元,总建筑面积10.1万平方米;各类老年学校193所,学员1.5万人;老年文艺团队260个,参加人数8790人;老年体育专业协会13个,参加人数1.8万人;老年体协500个,参加人数5.6万人。老龄事业呈现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基本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和谐家风 良好习性
家庭和睦。据调查,仙居县有90%以上的百岁老人和子女、孙子女、重孙子女等生活在一起。后代不仅给与老人经济、生活的援助,还给与精神上的慰藉。
生活习惯。长寿老人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膳食结构 上大多以粗食为主。一生爱劳动,只要能动,洗衣做饭干农活,从不闲着。
心态平和。长寿老人绝大多数对生活、对周围环境的人与事、对自己的评价,总是体现一种与人为善的豁达胸怀。百岁老人性格开朗,对待人间是非能够放得下、想得开,淡泊人生,与世无争,经常保持坦荡豁达的精神境界。他们的性情较为温和,无论在家庭还是邻里关系都比较融洽。